English

现代远程教育腾飞的翅膀

1999-03-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小京 我有话说

如何利用高科技为教育事业服务,已成为我们进入下一个世纪之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日前,由教育部电教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赛得康通信技术公司联合举办的“卫星因特网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研讨会及现场演示会”召开,为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远程教育体制进行了准备和探索。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在今后的五至十年内,电视教育是解决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计算机网络具有交互性的优势,两者的结合不仅会提高现代教学的覆盖率,而且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因此,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充分发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的资源优势,同时采用卫星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组合方案,最终形成覆盖全国城镇乡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每一位社会成员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教师讲课通过卫星电视广播,学生在校外教学点集中收视,同时制作课件,学生可通过访问位于教育中心的多媒体课件服务器,浏览教师的课件,用于自学和辅导。一部分采用ISDN具有双向交互条件的教学点,根据需要适当安排实时课堂交互讨论。答疑、辅导、提交和批改作业通过网络方式(WWW、BBS、电子邮件等)或其他可利用的方式(留言电话等)进行。

技术研讨会首先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曹志刚教授作了关于“卫星多媒体远程教育”的系统分析和展望。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教育概念,全新的教育模式将突破传统教育体制中“教师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的个性充分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现代教育模式。基于卫星的多媒体远程教育更体现出中国的国情民情地情:高速卫星通信可以迅速覆盖到每个城镇乡村,高性能价格比的卫星网络可以提供宽阔的信息高速公路,而多媒体教育将丰富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经过3年时间研制的“外交互卫星因特网”网,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我国卫星通信设备的垄断。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外交互卫星因特网”由北京赛得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全面商品化,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atcomNET卫星因特网。在SatcomNET中,卫星和地面线路紧密结合在一起,用户利用地面的调制解调器发送数据请求,而通过卫星高速接收返回的数据,“卫星PC”成为了技术演示会现场引人注目的焦点:一个曾经带有庞大天线、精密仪器、众多维护人员的卫星站,竟然被集中到一个200平方厘米的集成电路板上,通过现场的这台“卫星PC”,用户就可以畅游在SatcomNET的卫星因特网,也为用户参加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一条宽广的信息高速公路。

卫星因特网多媒体远程教育的现场演示会完全按照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现代教育系统而设计:演示现场所代表的“远程教学点”通过公网从北京大学拨号进入CERNET。在国内首家使用SatcomNET卫星因特网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教育机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演示全部过程提供了教育中心的各种资源。当学生将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点播系统提交到课件中心数据库时,演示开始了。短短5分钟后,一个大约20兆字节的多媒体课件被顺顺当当地从教育中心发送到了演示现场所代表的“远程教学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传输相同的数据大概需要2个小时。点播的课件可以直接观看,也可以安装到“远程教学点”的点播服务器上,供大批学生同时点播。与会的百余名代表在现场的40台学生终端上同时操作基于网络的电视。“远程教学点”的EV100点播服务器在如此重负载情况下依然泰然工作,倒是五路实况直播和数十种多媒体课件的选择让现场操作的“学生”挑花了眼。而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通过卫星PC的网络版本——“卫星网关”,教育电视台现场的40台PC同时接入了因特网。当卫星以每秒钟1兆比特的速率将信息输送到“卫星网关”上时,每个用户都可以享受到网络学习的快乐。

卫星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迅速的远程普及手段;因特网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卫星与因特网结合的产物那正是现代远程教育腾飞的翅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